[導讀] 走進遼寧省菜籃子工程的重要蔬菜生產基地——沈陽市遼中區冷子堡鎮社甲村,看到整潔的民俗風景墻和滿族風情農舍,聞著百米寬鋼架大棚中飄出的黃瓜清香,就有住上兩天享受一下滿漢全席的沖動。
走進遼寧省菜籃子工程的重要蔬菜生產基地——沈陽市遼中區冷子堡鎮社甲村,看到整潔的民俗風景墻和滿族風情農舍,聞著百米寬鋼架大棚中飄出的黃瓜清香,就有住上兩天享受一下滿漢全席的沖動。
“這里曾臭氣熏天、村民掩鼻而行啊!” 遼寧省農業環境監測站副站長史延通對記者說。“為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過度使用農藥、化肥以及抗生素等化學制品導致的土壤污染,以及尾菜爛葉、畜禽糞便和各類農作物秸稈處置不當、種養產業之間缺乏良性循環問題,2014年,把社甲村列入了農業部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之一,在遼寧農科院專家的幫助下,確立了以種養結合為核心,推進畜禽糞便、秸稈資源等農業固體廢棄物在農業系統內循環再利用的生態發展之路。經過兩年的試驗,探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設施蔬菜發展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組合,打出了一張漂亮的生態高效牌。”
據社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春江介紹,在項目支持下,村里建了700多平方米的封閉有機肥廠,能消納周邊5000立方米秸稈、5000噸牛糞,年生產有機肥2000噸左右,既滿足了150座設施大棚的用肥需求,又省去了村民各自大棚田頭堆漚糞肥的煩惱。
“有機肥廠在構建農業循環鏈條上發揮了改天換地的作用,一方面,肥廠吸納消化了秸稈、尾菜和畜禽糞便等固體廢棄物,不焚燒秸稈,煙霾天沒有了,尾菜和畜禽糞便封閉處理變成寶,空氣變得清新了;另一方面有機肥回田,減少了土傳病害,培肥了地力,減少了化肥農藥用量,延長了蔬菜采收期,增加了產量,提升了品質,提高了價格,真是生產者開心,消費者放心。”史延通解釋道。
“生產方式一改變,被動立刻變主動,現在超市都來談合作,市民也慕名來采摘。” 李春江樂呵呵地說。“還有驚喜呢!走,去大棚看看。”
走進大棚,綠油油的黃瓜散發著悠悠清香。
“怎么長得這么好?!”
“秘訣就在土。”田間管理員宋殿玉說。
仔細一看,原來用了基質栽培。
“這是沈陽農大研發的配方,依托有機肥廠,在有機肥中加入草炭所生產的基質,用基質栽培黃瓜可以三年換茬不換土,不但有效改善了傳統大棚由于土壤利用強度大造成的土壤病害嚴重、酸化明顯的問題,而且黃瓜得病少了,用藥、用工也少了,還實現了黃瓜一葉一果,采收期也延長了一倍。” 李春江說。“秸稈和畜禽糞便,不利用就是廢物,科學利用起來就是寶啊!”
“看,這就換了地。”史延通笑道。
“今年我們還新上了水肥一體化設施。”宋殿玉高興地說,“采用滴灌的水肥一體化設施,可以按照作物生長需求,定量、定時、按比例提供水分和養分,真是省水省肥又省工啊!”
正在采摘黃瓜的合作社成員吳秀琴對記者說,自己的一個大棚也在合作社托管,現在產量提高了10—20%,除了務工收入,年底還能分紅3萬多元。
遼寧省農業環境監測站站長趙鐵成告訴記者,兩年來,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建設讓農民真正看到了生態農業的好處,得到了生態農業的效益,改變了傳統生產理念。今后將盡力提供技術與資金扶持,讓有能力、有意愿轉型生態農業的農民走得更順暢,讓更多的農業固體廢棄物變成寶,進而讓設施蔬菜產業獲得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