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越施越多,但土壤越來越“瘦”,產量連年削減。面對農業困境,農業學者主張,合理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相比于有害無利的化肥,施用有機肥,發展有機農業不僅有利于改良土壤,維護自然生態,而且更有益于人們的飲食健康。】
女主持: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與資源矛盾最尖銳的國家之一,我們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水資源,養活了全球21%的人口,成績偉大,舉世公認。
但是在總結經驗的同時,其中蘊含的風險,也需要我們早警惕,早應對。
比如生活,我們用來養活全球五分之一的人用的化肥量,占全球三分之一,那么使用化肥,會造成什么不良影響呢,請看記者調查:
記者旁白:這些年,農民李玉蘭經常看著自己的土地發愁,老李告訴我們,過去村里人種麥子,平均一畝地使用復合肥100斤,追肥的時候,再加尿素30斤,這種施肥方式,已經延續二三十年了,但是這些年,村民們用的化肥越來越多,產量卻再也提不上去了。
農民A:產量已經不會再上升了,過去從800斤900斤到1000斤,現在產量又削減了。
記者旁白:其實有這個煩惱的,不止老李一個。
農民B:別人上一袋,我就上一袋半。
記者:長勢怎么樣?
農民B:長勢一般! 看不出什么特殊。
農民C:越施越多,原來怎么施的,原來一袋,現在都到兩袋了
記者旁白:多施肥,才能多打糧食,這是村民的共識,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如今,在全國很多地方,莊稼折紙花,卻全靠化肥當家,根據統計年鑒的記載,1987年,我國農業化肥的消耗總量只有884萬噸,但是到了2007年,化肥使用量達到5107.8噸,化肥的大量投入,雖然保證了我國糧食的安全穩定,與此同時,危害也隨之顯現。
記者:現在地都長這樣啊!
農民D:對啊,現在都是硬根了,這叫板結。
記者旁邊:板結會使土壤保持水分養分的能力變差,影響作物根莖生長,降低作物產量。過量施肥,還會造成土壤酸化,這是科研人員,在湖南祁陽拍攝的一組照片,這是一塊過量使用氮肥的土地,和旁邊正常的田地相比,這塊地幾乎可以用“顆粒無收”來形容。
科研人員:現在我們研究的成果是,南方紅壤地區土壤酸化就是20年間的PH值,平均下降了0.5個單位,一般情況下,自然系統里面它也酸化,但是自然系統里面,平均300萬年,才能下降1個PH值單位,而我們人為不合理的利用,二三十年就能使它的PH值下降一個單位,所以這個速度(下降)是相當快的。
記者旁白:土壤的變化令農民感到不安,而在很多地方為了保住產量,農民們能做的,就是多施些化肥,而增產已經越來越難。
農民E:上癮了,就是像吸毒一樣了,越吸越多嘛。
科研人員:實際上就是這個土壤的基礎地力,或者土壤肥力,下降或者衰減的一種表現,當你大量長期的使用化肥以后,土壤這個基礎地力,長期得不到補償,土壤基礎地力就變低了。
所以就說完全依賴于水肥的投入了,地越施越懶,或者越變越饞,就這個意思。
記者旁白:2007年,我國對耕地肥力的質量進行調查,在從全國各地采集的4萬多個土壤樣本中,有機質不達標的占87%,缺麟的占81.4%,缺鉀占41.7%,硫的含量低于臨界值的占30%,缺鑫的占51.1%。
農科院所長:大家要理解一個拐點,這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叫邊際效益遞減,實際上我們國家糧食從話費投入和糧食增產的這個拐點已經超越了,現在基本上就是到頭了,說句嚴重點的話,再依靠化肥,可能對產量帶來的增長,幾乎很小很小了。
女主持:過量使用化肥帶來嚴重危害,這并不意味著化肥本身就是壞東西,化肥對于提高人類的農業生產水平功不可沒,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要填飽肚子,離不開對化肥的依賴。
問題是,要認識規律,科學利用,農業學者歸納的要素有三,合理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我國從2005年起,開始大規模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先給土壤體檢,對癥下藥,缺什么補什么,用多少,補多少,避免土地不消化,但是遺憾的是,在實踐當中,這項舉措推廣的并不好,因為什么呢?
記者旁白:因為對自家土地的板結和酸化情況表示擔憂,河北農民李玉蘭接受了當地農業局的指導,把他的麥子地,做成了測土配方測試的試驗田,一半按照原來的辦法施肥,一半按照農技人員檢測后,按照配方指導施肥,土壤檢測發現,由于多年增施尿素,老李家
的麥子地里,氮元素嚴重過量,鉀元素嚴重不足,這是老李家不斷施肥,收成卻總也上不去的原因,農業技術人員開出藥方,停止追加尿素,為每畝地追加8斤鉀肥,去年老李家麥子地的產量,在徘徊多年以后,又有了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