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報媒體報道,有農民買了一款緩釋型氨基酸型肥料,這款肥料的包裝袋上一側寫有氮、磷、鉀≥40%,氨基酸、腐植酸≥16%,突出標注總有效成分56%;在包裝袋的另一側寫有復混肥料,總養分≥56%,還寫著銨態氮16%,氨基酸11%,有機質20%,中量元素硫10%。到底有效養分含量是多少呢?
農業技術人員表示,這款肥料的實際總養分只有40%,養分含量僅指氮、磷、鉀,而不能把中、微量元素、有機質及其他添加物計入到總養分中,這樣標注讓農民在購肥時走入了誤區。而這種現象在當今的肥料市場上十分常見,坑農無數。
化肥包裝“玩套路”損害農民利益
一些無良化肥生產廠商利用在包裝上虛標含量、標注誤導信息等手段忽悠農民,跟農民玩“套路”,劣質化肥以種種方式繞開監管進入農村市場。劣質化肥坑農害農,擾亂了化肥生產秩序,也讓依法合規生產企業受到傷害。
一位高級農藝師說,在包裝上虛標含量、標注誤導信息等欺騙農民有多種花樣,最突出的是“偷含量”。用非養分含量冒充養分含量,一些劣質肥氮、磷、鉀三項都標注18%,農民會認為總養分含量是54%,但包裝上鉀后面用小字標注腐植酸鉀、有機鉀等,這類鉀作物并不能吸收,肥料實際養分只有36%,農民如果使用含量不足的肥,農作物在后期肥力會不足,直接影響產量。
同時,有些化肥生產廠商還對肥料功能神話宣傳,特別是一些微生物肥,產品宣傳得神乎其神,實際并沒有明顯作用。
還有一些化肥氯離子超標,對煙葉、馬鈴薯、甜瓜等忌氯作物危害極大;一些肥料年年換包裝,什么好賣起什么名,欺騙農民。
利益驅使、逃避監管是主因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專家表示,化肥在行業內以噸含量為計價單位,按一個含量50元計算,正常50%含量的化肥降到40%,一噸化肥就有500元的暴利。
同時,劣質化肥在銷售上想方設法避開監管,直接進村入戶。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經銷商千方百計推脫責任,農民無法維權。
有農民說,種子、化肥一旦出了問題,銷售人員就說是使用不規范,用肥時節不到、溫度不適合、兌水比例不夠等,把責任都推到農民身上,或者說是天氣因素,農民維權難,維權成本高。
目前,這類偷含量的化肥,往往都是由化肥忽悠團拉著到村里銷售,總有一些農民不聽勸阻,貪圖便宜,從一些不正規途徑購肥,最終發現上當受騙,為時已晚。
因此,買肥料,一定要掌握點基本的肥料知識,還要提高警惕,不貪圖便宜,到正規的農資店購買,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上當受騙,遭受損失。